酒的蒸馏技法是元朝以后才出现的,在元朝以前,即使用细布过滤,仍然难以沥净粮食和果品的残渣。因此古时的酒应该是略显浑浊,在秦汉时期甚至不需要过滤残渣,酒与醩混合食用。
“吃酒”的文化却是历久弥珍,后世虽然采用过滤、蒸馏等手段,使酒逐渐清澈,但是“吃酒”一词依旧沿用,偶尔会被拿出来提高“逼格”。
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
那么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类似于“吃茶”,二是古代有“吃酒点盐”的典故。吃茶与茶类似,两者本该都是用来喝的,但是古人却喜欢用“吃”一词来形容。
茶最早多为药用,根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在唐宋时期,多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等熬成粥吃,类似今天的八宝粥,因此叫“吃茶”实至名归。
南宋开始逐渐有少数人喝茶,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广泛的饮茶,但是“吃茶”一词依旧被保留下来,与“喝茶”并用。如今有些文人雅客也会用说吃茶,来显摆一下。
“吃酒”的原因与之类似,秦汉时期以米酒居多,并且浑浊有粮食残渣。《周礼》中记载有“醴”,也就是现在说的醪糟,是米酒的一种,形态类似于米粥,因此说“吃酒”一点也不过分。
那为什么古时候,人们要说“吃酒”,而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喝酒”?其具体的原因,已不可考证,但一种说法是,与语言的用词习惯有关。
这种说法认为,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代汉语中表示“吃喝”的文字,多是用“食和饮”,喝字还未出现,或是像“啖”字也多用来表示吃,所以也有“啖酒”一说。
可“吃酒”这种说法,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你稍微留意,便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方言还保有“吃酒”的说法,但意义稍有不同,有些直接代指“喝酒”,一些只表示“吃酒席”了。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