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其人何许?其在侵华战争中具体负有哪些罪责?这些问题若不回到其成长、仕历与作战路线去考察,难得其要领。
冈村宁次生于1884年5月,地点在东京四名坂町——当地多为武士后裔聚居。虽其家道已衰,然武士阶层的精神训导尚在,自幼浸润于武士道与军国主义思潮之中,为其日后行事风格埋下伏笔。
1897年,他自小学校毕业,考入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附设中学部。这在当时属于名校,学费不菲。冈村家力难支应,遂入读一年余即转入东京陆军幼年学校,自此踏上军旅轨道,人生路径愈发与军国主义捆绑。
1900年,他进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同期包括永田铁山、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等,皆是日后在侵略战争中扮演要角的军界人物。
1904年毕业后,冈村以优等成绩被分配至第一师团步兵第一联队补充部任少尉小队副。同年俄日战争爆发,他多次请战,翌年调至第十三师团步兵第四十九联队为小队长,随部队参加库页岛作战,并在前线积累实战经验。
1914年8月,他调入参谋本部外国战史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开打后,日本乘势夺取德国在华殖民地山东青岛。1915年,为编纂“日德战争作战史”,冈村被派赴青岛搜集资料,自此首次踏上中国土地。随后又在日本陆军中将青木宣纯引荐下赴北京任助手,负责联络、文牍等事务,一做四年。其间他详细研判中国政治、地理、军情与社会结构,由此成为熟悉中国国情的“通华派”。
1919年7月回国后,出任陆军军事调查部新闻班少佐班员,主要处理军民关系与舆论动员。其后又以巡回武官赴欧美考察。期间在东久迩宫稔彦引见下,与时在欧洲访问的皇太子裕仁秘密会面;这些少壮军官后来多升迁至中将、大将,成为发动战争的骨干。
1921年10月,在德国巴登巴登,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与冈村三名少佐举行秘密聚会,史称“三羽乌”。三人皆出自名门、成绩耀目(陆大前列者获“天皇赐刀”,被称“军刀组”,军中声望甚高)。冈村虽非“军刀组”,但在群英之中仍属佼佼者。彼时驻德武官东条英机尚为其学弟,仅负责端茶守门——此一细节,折射出日本陆军内部少壮派的人脉网络与未来权力版图。
其后梅津美治郎、山下奉文、中岛今朝吾、下村定、松井石根、矶谷廉介等先后加入该圈层,十一人几乎构成昭和军阀的中枢班底,为后续的侵华与太平洋战争埋下祸根。
1923—1924年,冈村任驻沪武官,广搜中国情报,并力促对华侵略。1925年应孙传芳之邀出任其军事顾问。两人曾在日本同窗,甚至因争执动手,所谓“不打不相识”,此后反成莫逆。
民间里曾流传“冈村窃取孙传芳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的说法,然并不可信。彼时中国测绘薄弱,反是日本为备战早做长期积累,掌握详密的中国军事地图。抗战中缴获日军地图,价值甚至不亚于重武器。
1927年,他任第三师团步兵第六联队长(大佐),首次独立主掌部队,并率第六联队在青岛登陆,于济南与北伐军冲突,引爆“济南惨案”。
1930年升少将。1935年出任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长,正式跻身大本营决策层。1936年晋中将,调任第二师团长。第二师团为常备王牌,彼时归属关东军,驻扎中国东北(太平洋战争后期在瓜岛折损惨重)。
1938年6月,他任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司令官。该军系日军在华唯一野战军,承担战略进攻任务,实为侵华主力。他先后指挥武汉、南昌、长沙、宜昌、枣阳等战役,惯以机动迂回、分割包围取胜,并提出“敌非敌,山水为敌”之说,意指中国广袤山河与恶劣交通后勤才是日军最大对手。日军虽可据兵锋占城池、控要地,但随着战线拉长与兵力分散,其补给、占领与治安成本急剧上升,终将陷于泥潭。以中国幅员而论,即便强占三分之一疆域,若要逐城逐县驻军维稳,至少需两百万之众,日本国力根本无以为继。
1940年3月,他返国任军事参议官,虚衔而已。1941年4月升陆军大将——自1904年毕业起仅三十七年即抵最高军衔,升迁之速可见其在军界威望与人脉。1940年7月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上任后将华北划为“治安区”“准治安区”“非治安区”,分别实施“清乡”“蚕食”“扫荡”,并连续发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尤以1942年“五一大扫荡”为甚,八路军损失惨重。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也在此阶段系统化执行,已构成严重战争罪行。他还组织特种部队实施“斩首”作战,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短短一年,华北敌后八路兵力锐减三分之一,根据地面积亦缩小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他指挥的华北日军总兵力仅约十五万,而八路军在敌后总体兵力超过四十万,可见其“治安战”之凶狠与老辣。
1944年6月,冈村调任第六方面军司令,投入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连下桂林、柳州、南宁,沟通粤汉、湘桂铁路,兵锋直抵中越边境,与南方军实现陆上联系。11月,他再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统领在华全部日军。
然而此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全面失势。冈村一度设想以华中、华北兵力发起大攻势直取重庆,企图迫使盟军增兵中国、分散对本土与太平洋的压力。但军心已颓,加之美军可能在华东沿海登陆的情报不断,最终撤回计划,将重心转向防备盟军登陆。自1939年中国派遣军成军起,兵力长期维持在七十五万左右;1944年起为应对盟军态势增至九十万,至1945年8月辖二十七个师团、三十四个独立旅团,号称百万之众。
1945年8月15日,他接到大本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密电。冈村初拟依托既占区继续负隅顽抗,但考虑到本土投降已定、士气低落,且一旦与中、美、苏三面作战必败无疑,终放弃幻想。传言大本营曾授意其向中共武装投降,意在让百万装备落入一方之手以加剧内战,从而整体削弱中国。冈村权衡后认为此举将激怒国民政府,令在华百万日军与数十万侨民陷险,遂决定向国民政府投降。
1945年9月9日,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冈村以在华最高指挥官身份在投降书上签字。此后至1948年3月,他先以“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后以“联络班长”等名义,协助国民政府遣返日军与侨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自1946年开庭后,多次要求将其押解回日受审,但国民政府以“需其协助遣返”为由反复拖延。再加上冈村主要作案地在中国战场,对英美直接军事损害相对较少,既然中国方面并未强力推进,盟方也不再紧咬不放。由是,直至远东审判结束,他始终未被移送日本受审。
1947年内战起,因冈村在“治安战”“围剿”方面被视为“行家”,国民党方面秘密聘其为军事顾问。至1948年3月,在盟国持续施压与民意汹涌之下,国民政府方将其解往上海候审;8月中旬送入日本战犯监狱,不久又以“保外就医”之名获释,转入黄渡路秘密住处监视居住。
1949年1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宣告冈村“无罪”。这位被彭德怀评价为“更为毒辣老练、实事求是、周密筹划、广泛研究我军、华北日军中最难对付”的侵华主犯,就此逃过正义审判。两日后,中共中央发表声明强烈抗议,要求重新逮捕。彼时蒋介石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为争取和谈,下令再捕;但淞沪警备司令汤恩伯却扣押命令,并提前通风报信,通知冈村于次日清晨赴狱中集合,随其余在押日人同登美轮返国。
1949年1月30日上午10时,冈村乘“维克斯”号美国轮船离沪回日。此后1950年,一批前日军组织“战友会”,请其挂名副会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阳明山创设“革命实践研究院”,亲任院长,既训政也训军,冈村等原日军军官受聘为高级军事教官。
1960年代,随日本经济腾飞、右翼思潮抬头,冈村等前军人生活境遇改善,不少政界名流主动登门。1963年,日本防卫厅战史室邀其整理日记、撰写回忆录,在旧部宫崎周一等协助下动笔,两年成书。书成未久,1966年9月因心脏突发猝逝,终年八十二。对这样一位罪行昭著的侵华元凶竟得以高龄善终,世人愤懑,难以平息。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作者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与战史研究,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已出版二十余部军史著作,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电商平台“知兵堂书店”咨询选购;并在喜马拉雅开设“老周军事”专栏制作音频节目,亦于各大视频平台运营“老周新观察”账号,持续解析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